PCR消费后材料认证预处理废弃塑料需要工序要求
PCR消费后材料认证预处理废弃塑料需要工序要求
PET是一种常用的塑料,常用来制作饮料瓶。在我国,将饮料瓶回收制作成再生纤维(rPET)可再次应用于汽车、纺织等领域,但目前还不被允许用于食品包装。
2021年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生态环境部印发《“十四五”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》,提出“加快推进塑料废弃物规范回收利用和处置”这一重要任务,并出台多项相关政策措施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。rPET作为行之有效的废塑料循环利用路径之一,对废弃物管理体系的探索与完善过程可起到推动作用,对推进“双碳”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。
PCR消费后材料认证,为了减缓资源减少和环境恶化的趋势,已经针对电子产品、纺织品、日用品、工艺制品、塑胶制品、金属制品、纸制品和玻璃制品,制定相关规范,在原生材料中鼓励添加再生材料,以降低原材料成本,满足环保要求,国际买家也纷纷开始关注再生材料在产品中的应用与验证。
预处理及深加工,最终得到高性能化、高功能化、高附加值化的再生PET[rPET(汰酯特™TC-Rester®)]粒子及其高端功能改性材料。再生粒子系列基于消费后回收,海洋回收以及趋海回收的水瓶,经过分选、破碎、清洗等工序后,制备成rPET粒子。此系列涵盖中高粘度0.75dL/g(rPET-PCR78AP)和0.8dL/g(rPET-PCR80AP)、高粘0.84dL/g(rPETPCR84A)等产品牌号,可满足纺丝、改性、降解等应用场景。再生改性粒子系列在标准化再生粒子基础上,对其进行高性能化或多功能化的改性。
有别于国际标准定义和PCR认证体系,目前国内的相关塑料标准中没有明确再生塑料要有“消费后”属性,也没有要求对消费后再生塑料和其最前端原材料的真实性、合规性进行可追溯性鉴别。面对已经开始爆发的全球塑料产业链针对高品质“消费后再生塑料”的需求,PCR可追溯性是行业急需的鉴别工具。
前端“物料收集”和“物料打包”环节的管控基于供应商的自我声明和判断,国内目前这两个环节对PCR和PIR的辨识力和公信力较低,这对整个追溯体系来料真实性会产生很大风险。而由塑料回收再生行业协会推出的PCR标准,将对来料具有更专业的辨识和追溯,更具有行业属性,更有公正性。是对市场上通用PCR认证体系中最前端来料部分真实性的有力补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