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CR再生改性塑料对塑料制品回收过程碳减排规范
PCR再生改性塑料对塑料制品回收过程碳减排规范
塑料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。全球石油产量中仅有4%用于生产塑料,而且与其他材料相比,生产塑料所消耗的能源要少得多。塑料既耐用又轻便,因此在汽车、飞机、包装和管道领域都能减轻重量。
当塑料完成其使用周期后,无论是作为汽车保险杠还是瓶子,它们既可以被回收利用;如果回收在经济上不可行或对环境无益处,那么可以通过废物焚烧发电来回收塑料的热值,从而提供一种重要的本土能源。因此,塑料可以被看作是“借用”了石油资源。
PCR(Post-ConsumerRecycled)即“消费后回收材料”,指产品使用后经回收、加工再利用的材料(如废弃塑料瓶、包装经回收制成的再生塑料)。PCR认证是由第三方机构对产品中“消费后回收材料的比例、溯源、加工过程环保性”进行的合规性评估与认证,核心是验证“再生材料的真实性、环保性及供应链透明度”。
在含量标准上,要求产品必须含有一定比例的PCR材料,且这一比例需达到认证机构设定的数值;来源可追溯性方面,PCR材料来源必须明确可追溯,且源自消费后的回收物,杜绝使用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,同时保证来源合法合规、品质稳定;质量标准要求产品使用PCR材料后,整体性能不受影响;企业还需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,保障PCR材料的稳定供应与产品质量的一致性。
此外,生产过程和回收处理过程都要满足环保要求,减少废弃物排放、降低能源消耗,避免产生二次污染,确保再生塑料的质量和性能。企业还应具备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与社会责任管理体系,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贯彻环保标准,履行社会责任。
随着越来越多企业获得PCR认证,塑料制品行业将逐渐向绿色、循环方向转型。行业内企业之间会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和竞争氛围,促使更多企业加大在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研发、设备更新以及管理模式优化等方面的投入,共同推动行业碳减排目标的实现。
在PCR认证的推动下,塑料回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将更加紧密,从废塑料的收集、运输,到再生加工、产品制造,各环节企业协同合作,形成高效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。这种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,不仅有助于提高塑料回收利用率,还能在整个产业链条上实现碳减排,形成强大的碳减排合力。